
近期內參加了兩個不同類型的讀書會。
一個是由上海商業銀行的文教基金會與哈佛商業評論才剛開始共同舉辦的"菁英讀書會"。菁英讀書會要求與會者,事先去閱讀哈佛商業評論月刊某月刊內的某篇文章。主辦單位則在讀書會當晚,邀請一位「專家、學者」做主講人。主講人則針對文章作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同時也邀請一位企業界的專業經理人做與談者,根據文章內容的方向,以實際的經驗與實務,和大家分享他所屬的組織內的作法是什麼。另外,還讓聽眾與兩位演講者進行Q&A的互動。
另一個讀書會是已經營文化教育發展多年、且頗具好評的洪建全文教基金會針對「表達與演說」所辦連續四個週五午後的"素直友"讀書會。進行的方式,先有個主題訊息的傳達,然後將參加者分成三組,讓每人都有三分鐘的時間,練習與主題有關的演講。進行時,亦有三位種籽老師引導學員,練習如何去組織自己的演講內容以及給夥伴們回饋。
我在這兩個讀書會會場中感受到自己不同的情緒:一個是冷冷的、自己及他人是有距離的感覺;另一個則是溫暖的、自動自發的參與其中。一個是回家時帶著幾張筆記紙離開;一個是回家後的幾天內,仍在回味某位夥伴當天說的某句話語,同時期待下週見面時的互動。
我在這兩個讀書會內都獲得不同的資訊與滋養。菁英讀書會中能聽到非常精簡的專家分析,與某專業經理人的傑出的實務驗證。而素直友讀書會則是能親自將自己的想法與經驗表達出來,還能聽到至少十位夥伴的不同的親身經驗,最後再加上聽到夥伴給自己如何能做的更好的回饋。
其實以自己現在的工作量與時間分配,是無法持續參加兩個讀書會的。若是以實質獲得的方面去思考,後者除了知識的取得以外,還多了濃濃的友誼與情感支持。回想至此,要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去參加哪個讀書會?好像答案已浮現出來了,不是嗎?
一個是由上海商業銀行的文教基金會與哈佛商業評論才剛開始共同舉辦的"菁英讀書會"。菁英讀書會要求與會者,事先去閱讀哈佛商業評論月刊某月刊內的某篇文章。主辦單位則在讀書會當晚,邀請一位「專家、學者」做主講人。主講人則針對文章作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同時也邀請一位企業界的專業經理人做與談者,根據文章內容的方向,以實際的經驗與實務,和大家分享他所屬的組織內的作法是什麼。另外,還讓聽眾與兩位演講者進行Q&A的互動。
另一個讀書會是已經營文化教育發展多年、且頗具好評的洪建全文教基金會針對「表達與演說」所辦連續四個週五午後的"素直友"讀書會。進行的方式,先有個主題訊息的傳達,然後將參加者分成三組,讓每人都有三分鐘的時間,練習與主題有關的演講。進行時,亦有三位種籽老師引導學員,練習如何去組織自己的演講內容以及給夥伴們回饋。
我在這兩個讀書會會場中感受到自己不同的情緒:一個是冷冷的、自己及他人是有距離的感覺;另一個則是溫暖的、自動自發的參與其中。一個是回家時帶著幾張筆記紙離開;一個是回家後的幾天內,仍在回味某位夥伴當天說的某句話語,同時期待下週見面時的互動。
我在這兩個讀書會內都獲得不同的資訊與滋養。菁英讀書會中能聽到非常精簡的專家分析,與某專業經理人的傑出的實務驗證。而素直友讀書會則是能親自將自己的想法與經驗表達出來,還能聽到至少十位夥伴的不同的親身經驗,最後再加上聽到夥伴給自己如何能做的更好的回饋。
其實以自己現在的工作量與時間分配,是無法持續參加兩個讀書會的。若是以實質獲得的方面去思考,後者除了知識的取得以外,還多了濃濃的友誼與情感支持。回想至此,要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去參加哪個讀書會?好像答案已浮現出來了,不是嗎?
Jessie 於 11/2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