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TEIA的祕書長接觸時,雖感受這群關心環保議題的朋友們的強烈熱情,還是讓我有點遲疑:OST是否適用進行「台蒙廢棄物政策交流」? 經過溝通,了解TEIA的整個計劃目標與參訪行程後,問自己的反是:「不是OST,那合適的是什麼?」
8/22當天,有來自UB的訪客(5男+2女),加上台灣方面關心蒙古事務的朋友約共有30人左右,就在洪建全基金會的「覓空間」坐成一個大圓圈,開始了這場開放空間會議。
根據TEIA的規劃,會議進行應是以國語為主,然後加上蒙文翻譯,但我一開口說話,蒙文翻譯就問我「xx是什麼意思?」 當下有位資深的蒙古民間意見領袖 (Boum, 據說是成吉思汗的後裔),自告奮勇的要求我以英文進行,他來做翻譯。有了Boum的翻譯, 反到讓OST進行的十分順利!
才開始議題邀請,只見在場人士,寫議題的、找翻譯的、用麥克風宣告議題的…..將「雙腳移動法則」運用的淋漓盡致。而討論開始的鈴聲一響,拉椅子的、找會議紀錄紙的、發表意見的….. 讓寬廣的「覓空間」充滿了「面對廢棄物處理,我們的機會與挑戰」熱情!
大夥經過兩天的熱烈討論下來,8/23的下午三點,共有七組的行動規劃報告出爐!大夥延著貼上行動規劃報告紙張的牆面,讓各組成員敘述何時進行後續追蹤,哪些人會受邀參與下次的追蹤會報….. 。最後,在結束談話的圈圈裡,分享了這次會議的感言:
翻譯人員(旅台的蒙古學生):
- 在蒙古討論多年的事務,終於可看到開始行動的可能,少說多做吧!
- 自己解決問題的游牧文化,加上多年的政治因素,政府與民間無法建立信任,讓推動環保等的公共議題窒礙難行,但此次台蒙交流的參訪及這兩天的討論,讓我看到一線曙光!
- 來台灣之前的許多疑問能夠提出與討論,並獲得很多寶貴的解決意見,尤其是今天的環保教育如何在高中教育落實的行動規劃,讓我十分開心,我很喜歡這個會議方式
- 謝謝主辦單位的用心,我看到將來有太多可能會在UB呈現…
- 體驗台灣的熱情與有禮,期望UB的將來亦能如此
- 處理廢棄物的國際經驗交流,讓我更有信心,且會全力支持政策的制定與推動
- 這兩天的討論過程,感受台灣願意提供協助與分享的熱情
- 人民參與意願高,政策制定與推動的成功機會大
- 結合政府、民間團體、與人民的投入才可能看到乾淨的城市,這個會議方式,讓我看到提高市民參與的可能……
來自台灣的關心者:
- 雖然兩地距離遙遠,但環境議題並無差異
- 對蒙古的認識增加;自己能召集議題且討論,很有成就感
- 不同議題,不同處理方法,但經過兩天下來的討論後,終於聚焦了
- 體驗到Powerful listening 才會有深入的討論與行動規劃報告的產出
- 只要蒙古朋友有需求,願意提供尋找國際資源的協助……
2009/8/24 Jessie recorded after opening spaces
for friends from Mongolia
很棒的過程分享,感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