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0日

年終獎金 vs 我的需求



從過去的管理工作經驗中體驗到,每年的二至三月的期間,總會有一波明顯的「換人做做看」的氣氛,彌漫在一般的工作職場中。然而自從我從事『職涯規劃』的輔導工作之後,體驗到的事實是:每個人多少都會因為「我是否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是否正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此這樣的問題而面臨自我的爭扎。所以「拿到多少的年終獎金」,有時只是這波換職潮中可見的時間因素,並非真正的轉職原因。

回溯我自己的職涯歷程與自我探索的過程,我發現自己在面對這個爭扎時,我的解困模式是: 努力的找出與滿足「自我認識」的基本需求。這些都和我如何詮釋我曾閱讀且理解的相關理論基礎有關:

  • 我有什麼長處:每個人的職涯最理想的狀況,是能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透過與自己能力最為契合的方式來工作,就會達到滿意成果。但大多數的人,自己是不知道自己的長處何在的,所以先不必氣餒!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知道的開始!我自己最喜歡用的探索自己有什麼長處的方式是: 將自己過去所從事過的工作中,一一列出讓自己引以為傲的事蹟。然後,從中找出所需的能力或知識。然後,找一位你所信任的人,和此人一起分享與檢視這些你有的能力與知識。你會驚訝於這些發現的!

  • 我的表現方式/學習方式:我是透過什麼讓自己理解事務的?我如何表達自己的?而別人是如何體驗我的行為的?這些行為導向的自我探索,都是讓自己明瞭我的人際風格強項與弱勢。有了對自己人際風格的瞭解,讓自己和他人互動時,能互相尊重與相處融洽。坊間有不少的書籍、評量表與學習工作坊,可協助個人做適當與客觀的學習與瞭解。不妨與一些有相同興趣的朋友,共同展開新的自我探索的學習旅程。當你能掌握自己的長處與行為導向的表現優勢後,相信能增進你的自信與提升人際的社交能力,不論在何種職場任職你都會勝任愉快的。在此,推薦一本好書給喜歡閱讀的朋友:「認識你是誰」善用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作者:田耐清博士;大好書屋出版。

  • 我的需求比重:我常常被「我的價值觀是什麼」的問題問倒!因為我一直無法明確的說清楚,我的價值觀是什麼。僅隱約的覺得,尤其是自己面對選擇工作職場、工作型態、工作夥伴等等問題時,清楚我自己的價值觀,不如知道我的需求在哪裡來的重要。倒是在回顧自己過去做類似選擇的時候,發現我所看重的指標與『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卻不謀而合。我最常問自己的問題是:「現在的我及將來的我需要什麼?」我發現很有趣的是:這些需求不論在何種性別、年紀、文化背景下,都持續的出現,但排列比重與優先次序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選擇也就跟著改變。選擇對了,自然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的滿意度也提高了!
不知讓你爭扎與困擾的問題是什麼?你又是如何解困的?你需要哪些學習與協助呢? 期盼每人都能在自己職涯的十字路上,做出另自己滿意的選擇!

Jessie 記於一連串的整理與澄清自己的疑慮之後



附記: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 生理的需求: 水、食物、溫暖和性。
  • 安全的需求: 免於生理上的傷害,免於心理上的恐懼與傷害。
  • 愛與隸屬(被接納)的需求: 被愛和有歸屬感,以一個人的本像被接納,而非所作所為。
  • 自尊(受人尊重)的需求: 追求自我的價值感,我是有能力、能勝任工作、和有用的人。
  • 自我實現: 最高的需求層次,指個人有追求成長的需求,將其潛能完全發揮,且人格的各部份協調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